邏輯推導
《邏輯思考法》解釋,邏輯的定義是,「依照事物的道理思考」,而不是自己一直擔心「我該不該這麼做」 「到底要怎麼選擇」。《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》指出,當你懂得邏輯思考,能判斷問題的根本原因, 才能有效率的檢視解決方案,是否能真正對應到問題。
MECE

列舉需獨立且窮盡,
確保思考周全

MECE|

列舉需獨立且窮盡,確保思考周全

麥肯錫顧問公司延伸出的MECE原則(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,意思是相互獨立,完全窮盡。所有元素相互獨立,確保集合所有重要項目;完全窮盡則讓資訊不遺漏。實施時要先界定「我要討論哪些問題」,再找尋切入點,例如「用時效性、重要程度作為衡量指標。」以下以顧客抱怨店員的原因為例:

資料來源:《解決問題的商業框架圖鑑》,采實文化出

go back
空雨傘

分析現狀預示的未來,
及早採取行動

空雨傘|

分析現狀預示的未來,及早採取行動

麥肯錫顧問公司提出「天空、雨、傘」思考法,引導出正確行動。天空指的是問題的事實(現在烏雲密布)、雨指的是對於問題的解釋(很多烏雲所以可能會下雨)、傘則是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(下雨了要帶雨傘)。當遇到A現象,就要去聯想關於A的解釋,再找出因應的行動方案。

資料來源:《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》,方智出

go back
魚骨圖

釐清問題的多重成因,
各個擊破

魚骨圖|

釐清問題的多重成因,各個擊破

日本學者石川馨在《品質管理入門》書中,提出魚骨圖(fishbone diagram),以類似魚骨的圖形,呈現事件的因果關係。魚頭大都表示特定問題或結果,而魚骨頭是造成結果的主要原因。以此可以清楚列出問題的成因,再依照各因素對症下藥,幫助優化思考流程。

資料來源:《管理工具黑皮書》,麥格羅.希爾出版

go back
創意發想
《解決問題的商業框架圖鑑》解釋,激發創意的過程可分為發散與收斂,發散指的是蒐集、拆解資訊;收斂則是發散後的點子整理、分類、結合,將無形化為有形為目的。 與創意相關的模型,至少得具備發散或收斂其中一種功能;先不設限地拋出各種想法,累積一定的量,才能淬煉出新奇的看法。
六頂思考帽

戴上相異觀點,
突破同溫層思維

六頂思考帽|

戴上相異觀點,突破同溫層思維

腦力激盪時,為避免團隊成員的思考受限於差不多的背景與想法,思考大師愛德華.狄波諾(Edward de Bono)提出6頂思考帽,各用一種顏色代表一種觀點。成員必須跳脫自己的立場,依照被主持人分配到的角色發言。主持人也可以透過變換成員的帽子顏色,加強討論的」熱度,集結各式各樣的創意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

go back
腳本圖

視覺化模糊想法,
便於共享、討論

腳本圖|

視覺化模糊想法,便於共享、討論

腳本圖可以具體化模糊的想法,幫助理清思緒,也便於和他人分享念頭、改善點子。起初多是動畫和電影公司採用。企業則可以應用於理解顧客旅程,以四格漫畫畫出「有問題的現狀」「解決問題的過程」「問題解決後的狀況」,下以房屋共享平台Airbnb的客戶體驗為例。

資料來源:《解決問題的商業框架圖鑑》,采實文化出版

go back
心智圖

窮盡選項,
拓寬思考廣度

心智圖|

窮盡選項,拓寬思考廣度

相較線性思考,英國心理學家東尼.博贊(Tony Buzan)提出的心智圖法,將思維從中心點發想,向外擴散主幹、枝幹。首先把主題置於中央,再畫出第一層主幹,如人事時地物、5W1H、SWOT分析等,聯想到的枝幹,愈具體愈好,並將不同分枝塗上不同顏色,強化視覺效果,逐步理出架構和關聯性,再選擇優先執行的項目。

資料來源:《一張圖表秒思考》,商業周刊出版

go back
市場分析
管理大師麥可.波特(Michael Porter)認為擬定企業策略或確立市場定位前,應該要先分析內外環境,因 為所謂的策略,就是「透過與其他公司相異的活動,創造具有獨特性與價值的定位」。 《多模型思維》表示,模型可以提供框架與架構,讓我們思考「如何選擇」,進而協助策畫。
3C分析

因應顧客和競爭者動態,
擘畫企業戰略

3C分析|

因應顧客和競爭者動態,擘畫企業戰略

通用性最高的經營環境分析模型就是戰略三角,又稱3C分析:市場和顧客(customer)、競爭者(competitor)、企業自身(company)。是日本戰略顧問大前研一提出。他認為所有戰略都要從客戶的觀點出發,必須先分析市場和顧客,再研究競爭者如何因應市場和顧客的需求變化,拉開和競爭者的差距;最後才探討自己的立場、策略及資源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

SWOT分析

審視內外部變因,
辨識機會和威脅

SWOT分析|

審視內外部變因,辨識機會和威脅

SWOT分析是從內、外部環境來分析企業現狀,代表優勢(strength)、劣勢(weakness)、機會(opportunity)及威脅(threat)。優劣勢是跟競爭者比較的結果;機會與威脅則是企業所處的環境。分析時要從外部環境(機會與威脅)開始分為宏觀及微觀環境;再分析內部環境(優勢與劣勢)。活用優勢贏得機會,就能讓業績成長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

go back
4P與4C

檢視產品條件,
擬定行銷方針

4P與4C|

檢視產品條件,擬定行銷方針

企業如何檢視產品或服務是否足以吸引顧客?行銷學大師傑羅姆.麥卡錫(Jerome McCarthy)提出「行銷4P」模型,從產品(product)、價格(price)、物流(place)及促銷(promotion)4個面向探討。然而只從賣方觀點出發是不夠的,行銷專家羅伯特.勞特朋(Robert Lauterborn)從消費者觀點出發,提出「行銷4C」。兩者結合交叉比對,制定有效的行銷策略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;《3大管理學大師一本搞定》,光現出版

go back
進度管理
如果把焦點放在設定目標、優化流程、控制進度,就可以盡量避免認知落差、進度拖延等人為失誤,交 出高準確性、高完成度的成果。《思維的良率》也提到,流程管理是企業成長的指標之一,運用思考工 具檢視公司內部流程,常常都能抓出可以再改進的地方,無形之中也就改善了工作品質 。
惠特默模型

檢核目標有效性的
14項原則

惠特默模型|

檢核目標有效性的14項原則

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曾說,「大多數人最大的危機不在於目標設得太高而達不到,而是太低而輕易達成。」沒有挑戰性的目標,就算達成了,也不能令人進步。職場教練約翰.惠特默(John Whitmore)在《高績效教練》整理14項指標,簡稱為SMART、PURE、CLEAR原則;寫下目標後,逐一檢討模型的每一個要求,符合原則再執行,才有效益。

資料來源:《全球商學院必修決策思維術(全圖解)》,商業周刊出版

go back
KPI樹狀圖

分解大目標,
成為可逐步達成的子目標

KPI樹狀圖|

分解大目標,成為可逐步達成的子目標

個人或組織訂立好的最終目標,也就是關鍵目標指標(KGI,key goal indicator)。為順利達陣,還需要制定階段性目標,亦即關鍵績效指標(KPI,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),監控目標達成度、在問題的第一時間盡快改善。 繪製時需拆解KGI為數個小KPI,以「加減乘除」呈現,釐清目標間的關聯性,進一步驗證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

go back
PDCA

不斷檢討精進,
形成持續改善的循環

PDCA|

不斷檢討精進,形成持續改善的循環

美國統計學家威廉.戴明(William Deming)在品管流程上,反覆進行PDCA,反思結果、改善行動。P是計畫(plan),規畫策略、戰術;D是執行(do),進行前述的計畫;C是檢核(check),檢驗執行的成果;A是行動(act),根據結果實施改善方案。檢討過程中,應避免咎責,而把重點放在導致問題的背後成因或業務流程,並提出解方。

資料來源:《3大管理學大師一本搞定》,光現出版

go back
權衡得失
《精進思維》一書指出,人們在面臨抉擇時,總是傾向滿意原則(satisfying) 而非最優原則。滿意原則指的是人會從自己最熟悉的待選選項中逐一考察,若發現能滿足過往經驗標準的選項,通常會毫不猶豫採用。而最優原則採的是全域視角,是系統化盤點、比較所有可見選項,雖然費上更多工夫,但最後決策品質也愈高。
決策矩陣

加權計算優缺點,
決定不憑直覺

決策矩陣|

加權計算優缺點,決定不憑直覺

每項提案與點子都各有優缺點,是領導者做決定最大的痛點。利用決策矩陣,為提案的每個面向量化分析。首先羅列最關鍵的幾項標準,並給予權重;接著計算每個選項的得分,採用總分最高的提案。橫軸部分常見的分析指標有可行性、未來性、創新性、利益性等,如果想要找到各指標比較均衡的提案,可以採用雷達圖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;《問題解決大全》,寶鼎出版

go back
PMI表

舉出優劣點外的有趣點,
評估更全面

PMI表|

舉出優劣點外的有趣點,評估更全面

有時候,當時認為無關緊要的因素,之後卻發現重要性。心理學家愛德華‧狄波諾(Edward De Bono)提出PMI分析法,建議決策者除了優點(plus)、缺點(minus)外,還要考慮有趣點(interesting)。有趣點指的是,日後有其他變數才能判斷優劣的因素,也需納入討論。以免因為顯而易見的優缺點,忽略潛在的影響因素。

資料來源:《問題解決大全》,寶鼎出版;《一張圖表秒思考》,商業周刊

go back
力場分析

釐清選項的拉力與推力,
評估更客觀

力場分析|

釐清選項的拉力與推力,評估更客觀

轉換工作跑道、移居海外等人生轉折的時刻,做與不做的背後都各有充分的原因。這時可採用心理學家庫爾特.勒溫(Kurt Zadek Lewin)所提出的力場分析。透過描述現狀,與期望狀態間的差距,將驅動改變的推力與制約不變的拉力因素,以衝撞現狀的箭頭表示,並以箭頭長短及粗細強化出個別力量的強度,思考該往哪個方向趨近才符合理想。

資料來源:《問題解決大全》,寶鼎出版;《全球商學院必修決策思維術(全圖解)》,商業周刊

go back
預測未來
《多模型思維》指出,模型可以清楚、有邏輯地解釋現象,比方說,經濟模型可以解釋價格變化和市占率;物理模型解釋物體下墜速度和飛行軌道。當數據愈來愈容 易取得、資料也更精細,讓人們愈來愈常使用模型預測未來,如社群和網路搜尋資料,也能用來預 測消費趨勢和社會現象。
S型曲線

你的產品壽命還剩多久?

S型曲線

你的產品壽命還剩多久?

產品的成長曲線通常為「S型曲線」,分成3個階段:嬰兒期、擴張期和成熟期,前兩期呈現指數成長,而在最後階段,產品銷量已經到達極限,企業必須再思考新的產品及策略,否則就會進到第4階段:衰退期,而這4個階段,就叫「產品生命周期」(product life cycle)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;《矽谷思維》,寶鼎出版

go back
鴻溝理論

產品能進入主流市場嗎?

鴻溝理論

產品能進入主流市場嗎?

近似於掌上型電腦的PDA在早期雖有許多愛好者,但始終無法進入主流市場,這種現象稱之為「跌入鴻溝」。由矽谷管理諮詢家傑佛瑞.墨爾(Geoffrey Moore)提出,他認為科技產品的普及可分為早期市場與主流市場,但兩者間有個難以跨越的鴻溝。如果不能在時間內跨越,就無法進入主流市場。這兩個群眾還可再細分成5個市場區隔,產品想成功,就得逐步攻克每個市場區隔。

資料來源:《麥肯錫思考模型活用法》,大是文化出版;《矽谷思維》,寶鼎出版

go back
長尾模型

利基市場還是有利可圖

長尾模型

利基市場還是有利可圖

在「八二法則」中,80%的營收來自於20%的暢銷商品。但《連線》(Wired)雜誌總編輯克里斯.安德森(Chris Anderson)用需求曲線說明:暢銷書的銷量雖然占了市場的20%,但把其他書籍的獲利加總起來,其實比暢銷書來得高,稱之為「長尾模型」。意指企業或產品的發展可以更多元,因為過去認為無利可圖的利基市場,集結起來的價值能超過大眾市場。

資料來源:《全球商學院必修決策思維術(全圖解)》,商業周刊出版

go back